焦點訪談:北斗導航,更廣更精更強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茫茫夜空,星耀北斗。今年11月19日,星空中又多了兩位中國成員,這就是兩顆北斗三號衛星。高大上的北斗衛星,其實很接地氣。比如,在沙場點兵的檢閱場、在風馳電掣的動車組上、在應急救援的車輛上、在形影不離的手機里,等等,都有北斗大顯身手,可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么,這兩位北斗新成員的升空,又意味著什么?
在這兩顆衛星發射前不久,記者來到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地探訪。
緊鄰衛星和上面級旁邊的一個大型車間擺放著運載火箭的整流罩。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胡煒告訴記者,這個整流罩是比較大的,柱段的直徑是4.2米,高度可以到9.4米,是目前火箭使用中規模比較大的了。
衛星和上面級安裝進整流罩相當于穿上盔甲,轉運至發射塔架與運載火箭箭體動力部分對接,調試過后就會適時發射升空,執行導航任務了。
據了解,這兩顆衛星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在整個北斗導航星座系統里還有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傾斜地球軌道衛星,目前我國發射升空的北斗衛星已經達到43顆。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北斗導航采用的是混合星座系統,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2000年,北斗一號系統建成,雖然只有兩顆星,但已經實現了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的從無到有,獨創了定位體制。
此后,中國又用8年時間,建成了由14顆衛星組成的北斗二號系統,于2012年底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從根本上擺脫了中國對國外導航系統的依賴。
2009年中國開始建設北斗三號全球系統。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介紹:“2009年,專門安排了關鍵技術的攻關,同時由試驗衛星來進行試驗驗證。從2017年我們11月份發射的第一組MEO衛星上,已經配置了北斗三號星間鏈路的一些設備?!?/span>
根據國家統一部署,按照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全球系統三步實施組網。今年3月,由8顆北斗三號衛星組成的全球組網最簡系統建成。隨著剛剛發射的這兩顆衛星升空入網,2018年底,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全球組網基本系統即將開通運行。
作為國家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北斗工程的研制與建成對于我們國家又意味著什么呢?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表示:“它是很關鍵的一步,這就是形成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基本服務系統。”
國之重器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楊總介紹,我們國家的北斗工程建設用20年走完了其他國家40年走過的歷程。
而多年來,他們秉承中國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航天“三大精神”,也逐漸歷練鑄造了自己研發制造團隊的“北斗精神”,這就是: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現在的北斗三號衛星和北斗二號相比,壽命、信號性能和定位精度明顯提高。比如,它搭載的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300萬年誤差只有1秒。而世界獨有的混合星座設計,更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在這里還要特別強調,現在北斗三號的所有部件和核心器件已經達到100%國產化,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表示:“我們北斗從設計初期就是把國產部件、器件的國產,作為我們工作的目標?!?/span>
一方面大力開展協作攻關,加大部件和核心器件的國產化進程,一方面北斗組網的任務又異常艱巨繁重。在某型衛星研發過程中就遇到了一件讓他們深有感觸的事。
王平說:“當時試驗發射的時候,行波管放大器,有一陣子國外對我們禁運了,當時說是受政府的管制,現在不能給你?!?/span>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說:“就是那個時候,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受到打擊。提前我們就部署國產化的單位,在進行攻關。我們的有些單位產品已經做出來了,我們經過測試和試驗,完全能夠滿足要求?!?/span>
實際上,北斗工程研發建設隊伍,有300多家單位,8萬多人員,集中了全國優勢科研力量,早已形成“全國一盤棋”,通力協作,攻堅克難的大格局。
行波管是衛星的重要核心部件,雖然未雨綢繆,經協作攻關已經國產化,但真正要在衛星上使用,仍會承擔很大風險,真正決策還需要勇氣和擔當。
這種勇氣和擔當還體現在研發過程的方方面面。在北斗三號去年第一發衛星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蓄電池電壓微小誤差的小插曲。
測試發現,蓄電池組當中的一個單體電池每十天電壓會有一毫伏多的增加,而根據設計,電壓差增加到一定限額蓄電池也會自動進行調整,不會影響運行。
當時有爭議,設計師認為這個在合格范圍內,但是大家很糾結到底是要不要處置。
王平說:“不能帶著任何疑點上天,那對整個工程是不負責任的,所以最后還是下決心,堅決要換?!?/span>
就這樣,他們又重新打開太陽翼,卸下艙板,換下有隱患的蓄電池組。加班加點,依然按照原定進度完成了全部工作,給衛星又多了一份安全的保障。
謝軍認為:“實際上中國的北斗系統的發展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線,技術路線和發展路線,同時對世界衛星導航的技術體系也貢獻了中國的智慧。”
2017年11月5日,體檢完全合格,不帶任何隱患的衛星成功發射。直至今年11月19日,一年之內19顆北斗衛星升空組網,而且這是在發射場的衛星試驗人員比以往減少了近一半、在發射場的時間縮短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之下創造的中國速度。他們的工作狀態和艱辛付出可想而知。
作為北斗三號導航衛星總指揮,年過五十的遲軍已經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大半年沒有回家了。
80后柴智淵是北斗三號衛星計劃助理,最近三年的除夕夜都和大家一道在崗位上度過,日常的調度會通常由他來主持。
80后傅晶,是北斗三號衛星電測指揮。他的團隊被稱為衛星地面驗證的最后一堵墻。
試驗隊員手機里存儲的照片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食堂離工作場所雖然只有幾百米遠,工作緊張時崗位連軸轉,他們就在測試間旁邊的臨時休息室吃盒飯;半夜崗位不能離開人,他們就臨時搭起行軍床輪流休息。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記者聽到了很多讓人動容的故事。一位三年級小學生以“我的爸爸”為題寫了一篇作文。他的父親是一名火箭設計師。結尾時小朋友想了兩個結尾,一個是長大也做航天人,一個是想讓爸爸陪陪我、抱抱我。最后他在作文中寫到:我覺得爸爸工作非常勞累,還很敬業,很少有時間陪我,我希望爸爸能多陪陪我,這讓我想起來幼兒園的一首歌“愛我你就陪陪我”。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電測指揮傅晶說:“鐵軍怎么鑄造起來的?就是我們憑著對國家、人民負責任的心態,對這份事業負責的心態來去支撐。”
謝軍說:“不但航天領域要這樣,北斗系統要這樣,很多地方都需要這樣的,作為一個國家,作為在整個世界中間成為一個對世界有貢獻,有責任的一定要自主創新,這是核心?!?/span>
現在,北斗系統應用產品已進入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底,我國將建成北斗三號衛星導航基本系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高精度RTK差分定位服務;2019年至2020年,中國還將發射十多顆北斗三號衛星,屆時,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可用上北斗提供的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以北斗為核心的綜合授時定位體系。
更多相關
徠卡GS18RTK,輕松搞定復雜的城市管線測量!
管線測量的問題: 現代城市當中,幾乎每條道路下都鋪設有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電信等20多種地下管線。這就是我們的地下城市管線,它被形象的比喻成城市的“動脈”,為了保障城市的穩定運行,測量...
學習CAD!每天五個小技巧!這個系列趕快收藏!
1、 如何減少文件大小?在完成繪圖后,命令欄輸入清理(PURGE)命令,清理掉多余的數據,如無用的塊、沒有實體的圖層,未用的線型、字體、尺寸樣式等,清除后可以有效減小文件大小。一般徹底清理需...
其域靈光Lixel L2 Pro三維激光掃描儀
其域靈光LixelL2Pro三維激光掃描儀是其域創新研發的一款手持三維實時重建設備,以下是對該產品的詳細介紹:一、產品概述其域靈光L2Pro三維激光掃描儀集成了激光雷達、三彩色相機、高精度慣導及...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多措并舉推進測繪職業教育建設
作為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主管部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始終關注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情況,高度重視測繪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測繪職業教育領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做了哪些具體工作?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上,測繪地...
“南方測繪杯”測繪技能比武大賽順利進行
6月24日,由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舉辦的第十六屆“南方測繪杯”測繪技能比武大賽順利進行,參賽選手主要有學院部分同學和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的部分同學。 上午8時,大賽開幕式于逸夫圖書館南側舉...
科力達SLAM-K120手持三維激光掃描儀 有何優勢?
科力達SLAM-K120手持三維激光掃描儀作為一款先進的移動測量設備,憑借其輕量化設計、實時建圖能力和高精度性能,在建筑測繪、地下空間、應急救災等領域展現出顯著優勢。以下從核心技術、應用場景及用戶體驗...
徠卡LS10數字水準儀技術特點解析
徠卡LS10數字水準儀是徠卡測量系統推出的一款高精度電子水準儀,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地質監測、鐵路與公路勘測等領域。它結合了先進的光學系統、數字化測量...
珠峰高程測量,要從黃海高程基準算起
國測一大隊隊員在日喀則市定日縣曲當鄉境內用電子水準儀進行水準測量(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孫非攝 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19日電題:珠峰“身高”從黃海測?——專家解讀珠峰測高原理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