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
衛星遙感技術在生態文明、“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科學防災減災等領域應用廣泛,為國家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但是,我國衛星遙感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需要打破信息互聯互通的壁壘,實現多星多源多種遙感數據的融合共享,構建“最強大腦”,才能使遙感技術得到深度應用,讓衛星“天眼”更顯神通。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一顆顆遙感衛星接連升空。近年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廣泛應用于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領域,成為預報、評估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利器,每年可挽回自然災害損失數百億美元。
要讓衛星遙感“天眼”發揮更大作用,多源遙感數據融合是發展趨勢。然而,我國衛星遙感信息缺乏互聯互通,制約了遙感技術的深度應用。如何打破行業壁壘,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
七成衛星影像已國產化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由于我國缺少可靠遙感數據源,甚至出現多個部門同時購買相同國外遙感數據的現象。”近日,在由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主辦的“遙感應用技術論壇”上,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宋超智說。
過去,由于我國缺少自主遙感衛星,數據主要靠從國外購買。隨著需求增加,當時國內出現了許多國外衛星代理公司。購買一幅遙感影像多則3萬多元,平均也要1萬元左右,而且數據無法自主可控。我國每年花在購買國外遙感影像方面的費用不計其數,甚至還有很多是重復購買,浪費了大量資金。
10年后的今天,通過不斷創新和攻關,我國遙感數據源得到了極大豐富,衛星影像高精度無地面控制精確處理等技術也取得了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龔建雅介紹,我國光學遙感衛星應用完全能夠滿足國內外測圖、土地調查、變化監測、國家災害應急和國防安全等重大需求,衛星影像的國產化率已經從十幾年前的10%,提高到了現在的70%以上。
近年來,我國遙感數據源獲取能力大大提高。僅今年就有多顆遙感衛星接連升空。1月份,高景一號03和04星、吉林一號07和08星;3月份,高分一號02、03和04星;4月份,珠海一號02組共5顆星;5月份至7月份,高分5號、6號和11號。
實際上,遙感衛星家族也在不斷擴大。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介紹,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氣象、海洋、高分、資源、環境等對地遙感觀測衛星系列,商業遙感衛星系列也發展得非常快。其中,我國風云氣象衛星作為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的重要成員,已成功發射了17顆,目前有8顆在軌運行,且每個衛星都獲得了大量遙感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國內市場上國外衛星數據價格大幅降低,分辨率低于2米的衛星數據已基本退出市場。
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共享
目前,國家發展戰略需要遙感衛星提供智慧力量,各行業的遙感應用需求旺盛。在生態文明、“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科學防災減災等領域,都需要遙感技術和數據支撐。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區域多沙漠、海洋、高原、山地,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塵暴等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遙感衛星可對這些區域開展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清晰地捕捉災害變化。許小峰表示,目前中國風云二號H星已定位于東經79度印度洋赤道上空,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氣象遙感監測服務,但深層次的大氣、陸地、海洋遙感服務產品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研發。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占比最大的災種,遙感技術可提供大范圍、高時效、直觀精確的各類產品,為氣象監測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態文明建設也迫切需要精細化的遙感服務,精準監測植被變化、地表溫度、霧霾、沙塵、干旱、火情、水情等。
許小峰告訴記者,目前衛星遙感亟待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信息共享、互聯互通;二是深度開發應用。當前,我國衛星遙感數據分散在氣象、海洋、環境、減災、測繪、地震等各個部門,如果能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才能得到更好的應用。
衛星遙感信息應用遠不止對衛星云圖“看圖識字”,通過數值計算、定性定量分析等手段,還可以發現和識別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例如,著名的歐洲數值天氣預報中心通過對信息有效整合處理,數值預報水平位居全球第一。
“一定要打破信息互聯互通壁壘,將分散的遙感數據轉換為各行業、各部門、每個科技人員都能方便獲取和使用的數據信息,實現多星多源多種遙感數據融合共享。”許小峰說。
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
由于核心元器件受制于國外,我國遙感衛星定位精度曾長期停留在300米左右。“經過20年發展,目前影像空間分辨率已達到1米至0.5米。”龔建雅說。但在無地面控制情況下,高程精度還沒有解決,只能做到300米;在有地面控制情況下,精度也比國外差1至2個數量級。
龔建雅率領研究團隊借助資源三號衛星開展遙感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在無控制點國外測圖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在高分辨率遙感信息要素提取方面,采用機器學習技術,提取率達到98%,與手工作業相當。
“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遙感應用技術自主創新還存在不足。”許小峰表示,在這一領域,目前我們較多地采用了歐美技術方案。雖然國家衛星中心針對風云三號和風云四號氣象衛星資料開發了SMART和SWAP氣象應用專業軟件,航天宏圖公司也開發了遙感圖像處理國產通用軟件PIE,但面對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還遠遠不夠。
宋超智說,我們要全力提升影像處理的實時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打造有效利用遙感數據資源的核心技術和軟件平臺,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全面拓展遙感技術在關系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的應用。
據透露,自然資源部高度重視遙感應用工作,近日正在整合原一部三局的3支遙感隊伍,開始籌建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
更多相關
自主可控重要性凸顯 北斗“星光”閃爍
分析人士認為,“自主可控”有望成為下一階段市場投資主線。作為“自主可控”重要代表,北斗產業鏈一直肩負著保證國家信息安全可靠自主化的重任。經過多年發展,北斗全球組網正在加快推進。機構普遍認為,北斗業...
南京啟用“精靚系統”北斗/GPS定位,電子圍欄保障秦淮燈會順利舉辦!
每年的元宵節,去夫子廟賞燈的市民和游客總是人山人海。今年南京城管啟用了“精靚系統”,通過北斗/GPS定位、4G圖傳、“電子圍欄”、“電子考勤”、“巡更觸碰”、“區域預警”等信息化手段,為燈會保駕護...
【實用】管線探測儀使用指南
概述 管線探測儀有源發射方法基本可以分成三類:直連法、夾鉗法、感應法。而管線探測儀的使用頻率基本可以分成2大類,即高頻與低頻。低頻衰減慢,傳輸距離遠,輻射能力小,不容易串線,但穿透力差;高頻頻...
利用水準儀、經緯儀、垂準儀完成設計坡度與鉛垂線的測設
設計坡度的測設 設計坡度的測設就是根據一點的高程,在給定方向上連續測設一系列坡度樁,使樁頂連線構成已知坡度。如圖10-11所示,設A點高程為HA,AB間水平距離為DAB,試從A點沿AB方向測設設...
浙江省第二測繪院應急測繪分院黨支部打造應急測繪鐵軍
浙江省第二測繪院應急測繪分院黨支部是浙江省應急測繪的主力軍。分院黨支部率領全體黨員,長期堅持打造一支能學習、敢吃苦、打硬仗、講奉獻的應急測繪鐵軍,取得不凡的成績,先后獲得中共浙江省直屬機關先進基層...
如何使用RTK測量兩個未知點之間的空間距離?
如何使用RTK測量兩個未知點之間的空間距離?使用RTK測量兩個未知點之間的空間距離通常涉及以下步驟:1.設備準備:-準備一臺配備了RTK功能的GPS接收器,例如無人機、地面接收機或車輛上的接收機。...
七八元就敢中標!惡性競爭低價中標成測繪行業弊病
“在2015年國家的一個測繪項目中,原來計劃每畝土地大約40元的測量成本,結果在招標時,許多地方中標的價格僅為十幾元,有的地方甚至低至七八元,遠遠低于正常的成本價,造成了各種嚴重后果。”在近日舉行...
定期校準儀器,保證測量結果準確性
定期校準儀器是確保測量結果準確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步驟。無論是全站儀、GPS接收機、水準儀、RTK設備還是其他任何測量儀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儀器內部的機械部件可能會磨損,電子元件可能會老化,導致測量精度下...